“枫桥经验”,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治理经验。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以理服人,少捕人,矛盾不上交”,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探索综合社会治理,抑或是新时代的“服务不缺位”,都彰显出“枫桥经验”尊重人、重视人、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立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挖掘“枫桥经验”背后的成果“密码”,汲取经验,启迪智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社会基层治理水平。
解读“枫桥经验”背后的“密码”,党的领导是其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枫桥经验”形成、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保障。“枫桥经验”从社会管制经验到社会管理经验,再到社会治理经验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再从浙江的“金名片”“常青树”“传家宝”上升到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一步步的成功,其根本就是党组织把党员干部组织起来了,把人民群众凝聚起来了,不仅牵住了推进基层治理的“牛鼻子”,更是“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生动实践。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打造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两委”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抓好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同时,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培训,引导党员在实干中增强工作本领,让党的核心作用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
解读“枫桥经验”背后的“密码”,群众路线是基本立场。“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历史和实践都一再证明,只有专群结合、群防群控,才能构筑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防线。要践行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就必须走好群众路线,时刻依靠群众、充分信任群众,坚持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要充分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要善用巧用群众力量,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大法宝,发挥“网格员”“板凳会”“炕头会”等作用,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解疑释惑。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诉求,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及时采纳建议、解决问题,让人民意愿充分表达、有效实现。
挖掘“枫桥经验”背后的“密码”,解决问题是最终任务。我们都知道,基层的事,千头万绪,既有邻里纷争,又有夫妻矛盾,还有群众的诉求等,这些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群众心中都是比天还大的“心头事”,只有让琐碎的问题就地化解,就能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对能马上解决落实的形成“即办清单”;对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做好沟通解释,纳入“项目清单”。化解矛盾不能“和稀泥”做“老好人”,阐明应有的态度,对于提不合理要求者要保持冷静,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进行沟通,阐明应有的态度,提出相关依据,予以拒绝。基层治理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多方面,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明确责任,抓紧落实办理,决不允许互相推诿“踢皮球”。
基层治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站在人民立场“想人民之所想”,拿出尽责的姿态“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在一件件实事中得到人民的满意,才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把社区建成美好家园,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迸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陈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