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不仅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还具备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勤奋敬业的农业干部队伍以及种植技术过硬的农民队伍,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于产粮大县来说,多产粮、产好粮很重要,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民生也很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日前发布《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从国家层面支持产粮大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到2030年基本覆盖全国产粮大县。这是国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减轻产粮大县财政压力,解决种粮农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营造鼓励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多产多补的正向激励机制,筑牢粮食安全民生基底。
产粮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不仅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还具备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勤奋敬业的农业干部队伍以及种植技术过硬的农民队伍,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有800个产粮大县,其中,680个县(市、区)是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粮食主产区选出来的,属于粮食生产核心区;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是从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11个非粮食主产省(区、市)选出来的,增强了区域粮食供给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这些产粮大县以其多元的农业形态、多样的农业资源,确保全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安全。今年这些产粮大县更是利用分布范围广、回旋空间大的优势,克服黄淮海“烂场雨”、东北华北洪涝灾害、西北局部地区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不同时节接茬耕耘,实现“以秋补夏”,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产粮大县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乏力、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产粮大县产粮越多,财政越困难,粮财倒挂较为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产粮大县为了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将大量的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源投入粮食生产,承担了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成本,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粮食比较效益低,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对税收的贡献就较低。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奖补力度,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但总量规模有限,不足以支撑农业发展投入,一些产粮大县为了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甚至调配其他财政资金填补农业发展资金缺口,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更加紧张,影响公共服务投入。国家亟需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统筹推进产粮大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质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产粮大县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影响干部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聚焦产粮大县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大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稳步提升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生态等公共服务短板,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更安心。
多产粮、产好粮,始终是产粮大县的责任和担当。提升产粮大县的公共服务水平,要把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和其他粮食产量贡献大的县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不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形成多产粮多支持的正向激励机制。要提高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精准性,既要确保县域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又要提高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匹配度,确保公共服务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确保建设质量,避免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统筹人员、经费、土地等要素资源投入,确保项目建成一个,用好一个,坚决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坚持资金联动,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加强顶层设计,压实各方责任,细化实化支持举措,推动形成稳定的长效支持机制。 (作者: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