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到经济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相统一。近年来,赣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开放创新、担当实干,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在全国城市排位跃升至第62位、10年前进46位,连续10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先进。
壮大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建设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出台三轮“三年翻番”发展规划,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等制度,不断壮大“1 5 n”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稀土和钨深加工、永磁电机、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氟盐化工等优势产业,数字赋能提升家具、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规上企业数量达2680家,工业营业收入迈上5000亿元台阶。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脐橙、蔬菜、油茶等产业扩面提质,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89万亩,产量达159万吨,均列世界第一。全力打好富硒品牌,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补齐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抢抓预制菜等产业风口,引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获批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上市公司增至19家,是2012年的6倍多。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会展经济,高标准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赣州段)、江南宋城、方特东方欲晓等文旅项目,打造《一个人的长征》《长征第一渡》等演艺精品,三百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丫山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赣州的知名度、吸引力不断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一体抓好创新、科教、人才工作,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好重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等国家级平台作用,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成立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赣州智研院,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数达到101个。激活各类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项目、金融组合式支持政策,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51家,10年增长27.8倍。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做法,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试点,在稀土钨新材料、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汇聚创新人才。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创新“政府用人、院校上编、企业发薪”“周末工程师”等引才方式,组建赣州职业教育联盟,由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职业院校托管市属职业院校。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着力实施深化改革开放行动,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权,争取开展200余项省级以上试点事项。着力破解中心城区城管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等难点问题,实现市、区两级责权利相统一,组建文化传媒集团、供销集团,探索了大余宅改等一批改革经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体系,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实体化运行实现全覆盖,优化整合部门机构设置、审批权限,创新开展“市县同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改革,持续推进“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比肩大湾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在基础设施、开放平台、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探索共建“飞地”产业园区,老区与湾区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赣州国际陆港创新“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模式,中欧(亚)班列开行量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开展招大引强大会战,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吉利科技、富士康等一批头部企业接连落户赣州。
促进区域协调,优化高质量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我们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由“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区一体化”,建成区面积突破2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00万人,建成7条57.4公里高架快速路,全市城镇化率达57%、10年提高16.05个百分点。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科研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六个区域中心”建设,成功落地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国内一流医院对口帮扶县级人民医院、公办养老机构、职业教育实现县域全覆盖,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通管道天然气。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18个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均超百亿元。完善重大基础设施。从现代化建设的长远角度,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赣州纳入深圳2小时经济圈,长赣高铁、瑞梅铁路开工建设,瑞金机场将于今年建成,赣州将进入“双机场”时代。梅江灌区全面开工建设,现代化赣南水网体系加快构建。
推动绿色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牵引,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获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加强污染防治。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pm_2.5、pm_10浓度均值降幅全省第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快绿色转型。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省级以上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全面完成,稀土矿山全面停产6年后升级改造复产。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崇义县获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石城县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健全保护机制。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扬尘污染防治等法规,形成生态文明共治共管格局。完成两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两轮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3年行动,实现县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设施建成数列全省首位。
保障改善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近八成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215.6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老区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三类人员”监测帮扶,开展产业就业创业“三业”提升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落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着力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2.25倍和3.16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0年全省第一。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解决群众教育、医疗、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10年新增卫生机构床位3.4万张、增长125.24%,新增学位46.2万个、增长31.2%,开办赣南科技学院、和君职业学院,结束了赣州没有市属本科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历史。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寻乌经验”,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连续4年全省第一,连续7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5届夺得“长安杯”。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贯穿赣南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赣州篇章。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