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表近期对外发布。分析发现,地区新增社融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区域融资继续分化,特别是个别省份2021年地区新增社融为负的现象需要高度关注。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北京5省份社融规模增量为14.25万亿元,约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8.54万亿元的50%,这一数据比2019年、2020年分别提高了5.7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融资排名前十位省份新增社融总量为19.92万亿元,占比近七成,比2019年、2020年分别提高了5.3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而融资排名后十位省份融资占比则分别比2020年和2019年下降1.5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及青海、宁夏、西藏等西部省份。
可以看出,近3年,排名前五位和前十位省份获得金融资源占比逐年提升,地区社会融资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表明金融资源正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个别省份社融规模增量数据为负,较大程度反映出金融支持乏力和区域微观经济活跃度不足。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一定体量的经济增长需要相应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支撑,不成比例甚至过低的融资增量不仅会拖累经济增长,还可能会触发金融风险。就好比血液不能到达的地方,身体机能很快就会衰减或丧失。因此,需要进一步平衡好区域金融支持力度。
从实践中来看,导致区域社融分化的原因很多,包括经济结构、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市场发育水平等。因此,平衡区域金融支持力度,需要政策部门精准发力,做好协调。
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在解决区域融资分布不均衡问题上,货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在增加银行表内信贷投放上,因为人民币贷款还是各省份社融的主导力量。这就需要人民银行指导政策性银行补足区域短板,发挥好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信贷支持“排头兵”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再贷款等手段充分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性,加大对区域内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
要发挥好政府债券对金融资源的再平衡作用。根据兴业研究和中泰证券的统计,在直接融资资金流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时,政府债券在区域间起到了一定的再平衡作用。2021年直接融资净流出的9个省份,政府债券融资占比均值达到42%,远高于全国水平的28%,对稳定当地社会融资规模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用好政府债券这个平衡区域融资的有力抓手。(作者:温宝臣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