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根与魂 担起两重任——关于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些重要论述,彰显着强烈的方向意识、创新精神、实践指向,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引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经济日报处于三者交集之间,肩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做好经济新闻舆论工作的两大重任,清醒认识自己的政治站位、职责使命,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近两年多来,我们确立并强化“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的主责主业主角意识,以“评论立报、理论强报、调研兴报、开门办报”为工作方针,全力构建“评论理论矩阵、深度调研矩阵、融媒传播矩阵”三大战略支撑,不断提高经济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影响力,努力推动经济战线党员干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武装头脑、用好这个经济工作的“金钥匙”。
党的二十大为党和国家事业标注了新的历史坐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我们一定要在新征程的战略指引下,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一、科学把握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辩证关系 牢固树立守好经济新闻舆论阵地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直面多年累积的诸多问题,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剖析并科学把握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迎战一系列风险挑战考验,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因为它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搞好经济建设,搞好意识形态工作,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反之,历史上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回顾20世纪60年代,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时,苏联没有及时研判形势、调整发展战略,依然过度依赖石油经济和重化工产业,结果80年代初石油价格下跌,国内消费品市场短缺,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对社会心理动态、深层思潮动向缺乏调查研究,导致政治思想教育与群众心理形成“两张皮”,最终使一系列西方的“民主自由样板”“市场经济神话”主导了话语权,众多党员自动放弃思想理论武装,苏共如同被摄去灵魂的泥足巨人,最终内外交困轰然倒地。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前进。中国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今天,我们还要更加深入地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科学辨析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领域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其阵地属性,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如改革方向,是笼统的市场化改革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让市场发挥全部作用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企业改革,是国有经济完全退出还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等等。这些话题的争论,事关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长期执政地位,需要我们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稳住心神、擦亮眼睛、坚定亮剑。《经济日报》曾经刊发《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学会正确运用“两只手”》《老眼光看不清中国经济》《国有经济完全退出不可行》《高度警惕“私营经济离场”这种蛊惑人心的奇葩论调!》等一系列重磅文章,有的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的被选入中宣部组织编辑的专题文集,有的成为网上数亿阅读的爆款产品,充分显示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压舱石作用。
二、深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沃土 全力构建“三大矩阵”战略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近两年,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一系列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归纳总结为“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也充分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为经济日报树立“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的主责主业主角意识、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旗帜方向和深耕沃土。
两年多来,我们围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精心组织评论理论工作,大力开展深度调研,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了“评论立报、理论强报、调研兴报、开门办报”的工作方针,构建起“评论理论矩阵、深度调研矩阵、融媒传播矩阵”的战略支撑。
其一,聚焦舆论场上“第一解释权”,构建评论理论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闻舆论工作“五个事关”的重要论述,其中一条就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求媒体必须把评论理论作为抓手,把评论理论工作的创新作为突破口,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好、阐释好、贯彻好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而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上的“第一解释权”,使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群众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因之可以立报;理论是“最直接的深度”,因之可以强报。我们强化评论理论工作,就是为了努力把握住“第一解释权”。比如,当蚂蚁金服上市按下“暂停键”引发各方议论,我们第一时间在客户端刊发《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12小时内阅读量超过3000万,有效打消了市场疑虑;当自媒体对有关部门发布通知中的“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夸大表述,我们立即组织发布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24小时内总阅读量达3.86亿人次,取得了稳定社会心态、消除负面舆论影响的效果。这两篇稿子都只有700字左右,可谓以一当十、字字千钧,发挥了中央媒体舆论定音鼓、政策方向标的应有作用。
“第一解释权”不仅体现在网络舆情的热点引导上,更要体现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习贯彻上,体现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准确解读上。比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安排,但是有网络舆情将其误读为“闭关锁国”“经济内卷”“自给自足”,我们及时策划刊发编辑部文章《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精髓要义——兼谈走出几个认识误区》,以及系列评论员文章《新发展格局绝不是“闭关锁国”》《双轮驱动不可割裂》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我们依据这一重要精神刊发评论《怎样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等,明确提出“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学会从一般经济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经济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些评论满足了经济战线工作者热切的理论政策学习需求,不少读者反馈“权威”“解渴”。
人们常说“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论排第一位,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习近平经济思想创立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丰富实践基础之上,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时代性的科学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引领着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引领着中国经济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起,经济日报理论工作勇担“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重任,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在理论界、学术界树立起“组织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理化研究高端平台”的鲜明标识,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2021年“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2022年“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征文活动中,中央经济工作部门和地方各级领导同志,全国党校、社科院、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研究单位和海外中国问题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科学内涵、逻辑架构、理论品格以及理论贡献、实践成就等,作出深入的学理化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我们优选一些文章在《经济日报》头版和理论版集中刊发,集结成册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1)》,入选中宣部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我们还先后联合广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同志济济一堂,进行深入研讨,对理论界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起到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媒体越来越难以有独家新闻的今天,经济日报着力提升对重大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的信息收集与研判能力,利用资源优势和队伍优势及时跟进,既努力在“第一发布权”上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又下功夫通过评论理论工作在“第一解释权”上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目前,经济日报已经基本实现了“版版有评论”“天天有理论”,经济日报评论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推动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有效地进入互联网舆论场,推动实现信息传播正向价值的最大化。
其二,聚焦科学理论的实践说服力,构建深度调研矩阵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既要持续开展大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持续推进抓落实,努力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在这一点上,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深度调研报道是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各地区各领域生动实践的有力抓手。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怎样、效果如何、取得哪些经验和成就,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调查研究最有说服力。从2020年底,我们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到目前已发展形成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三驾马车”,分别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系列专栏刊发。今年以来,我们又围绕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推出“热点话题深度研析”报道。编委会要求参与调研的采编人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地方,深入企业行业,用心真听、真看、真感受、真调研。短则一周,多则数日,不搞清真实情况不罢休,不弄懂实际问题不收兵,以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调研成果,挖掘各地各领域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
截至2022年10月底,《经济日报》刊发了《柳州惊奇》《深圳领跑》《金山探路》《赣州示范》等20多套地方调研,《煤炭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种业问题调查》《大豆问题调查》等9篇产业调研,《臻至破危》《正泰正青春》《一重重生》《太钢制胜》等10篇企业调研,以及《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等22篇调研式评论。这些系列调研报道和有关文章,以多种形式呈现在经济日报报网端微各平台,以图文声影全面展现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创新创业创造实现的重大突破,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镇版、刷屏之作接连不断,传播量过亿的爆款产品迭出,实现累计近50亿次的全网传播量。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予以高度评价,有20多位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门负责同志作出批示,或接受专题访谈,给予充分肯定。
这些深度调研报道,紧扣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条鲜明主线,其突出特征体现在:谋篇布局心怀国之大者,政治站位有高度;始终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新闻采访有厚度;坚持深挖一点多想一层,理论思考有深度;秉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提炼观点有锐度……实践证明,在“人人都是传播者、随时随地能发声”的时代,只有摒弃浮躁之气、远离喧嚣之风,不随波逐流,不浅尝辄止,用深度调研凝练成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才是行大道、走正途。
其三,聚焦强大传播力影响力,构建融媒传播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之中,传播力居首,体现了对融媒体时代鲜明特征的准确把握,也说明传播力对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决定性作用。面对舆论生态、传播形态、新闻业态日新月异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未知远大于已知,我们主动适应变革、积极推动变革,加快构建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立体化融媒传播矩阵,着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经济日报》在一版策划推出“数评新时代中国经济历史性跃升”系列评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有说服力冲击力,在众多盛会报道中独具一格。对这组二十大报道代表性作品,我们没有止步于专栏见报:一是让数据“全起来”,配发数据专版,图表数据评论俱全,版面精致精美精彩,让人有惊艳之感;二是让数据“动起来”,融合报纸版面、数据制作以及视频技术力量,设计推出了竖屏短视频产品“十画十说”系列,丰富视觉呈现手段,增强数据可感性和可信性,登上抖音上升热点榜,进一步扩大了经济日报优质内容传播面和影响力。
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各展其长的“阅兵式”,也是深度融合发展的“练兵场”。在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过程中,经济日报大胆创新互动融合传播,实现“主旋律带来大流量”。例如,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考察调研的足迹,在一版连续推出《移民新村新生活》《建设幸福的“两邻”社区》等一批一线报道,深情讲述总书记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的生动故事,展现基层群众对总书记的由衷爱戴,同时活用现场感强、贴近感足的素材,制作系列短视频,再现总书记体察群众生活的动人瞬间。再比如,让受众成为主题报道参与者,寻找人民群众最关切的话题,推出原创短视频“我的家乡这十年”,讲述普通人的家乡变化,体会人民生活的步步登高;与“今日头条”合作推出融媒体评论产品“头条热评”,一年内推出200多期文章,累计阅读时长高达10万小时,共178个话题登上“头条热榜”,真实有效地提升了经济日报的舆论引导力和品牌影响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党的二十大绘就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前进号角,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做好新时代的经济新闻舆论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经济日报将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绝对忠诚、坚决维护、自觉服务、始终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落实意识形态责任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当中去,成为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深化改革开放的主力军,成为有效引领舆论、提升中国形象、凝心铸魂聚力的主力军,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作者:郑庆东 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