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了明显提升:国际循环的地理范围逐步扩大、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与多元平衡性稳步提升、国际循环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循环的层次逐步深化、国际循环的安全性持续提高、国际循环的绿色和包容性不断增强。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积极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定信心与决心,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国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过去通过“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大循环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了深度调整,各国内顾倾向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对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事实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明确了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验与世界经济发展史均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旨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可见,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势必会通过贸易、投资等带动全球资源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合作,从而带动和畅通国际循环;国际循环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互补的产业配套和合作分工等,有利于国内大循环的健康运转。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以上论述为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一是更大范围的国际循环。一方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现全方位、差异化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另一方面,由主要鼓励出口和引进外资的单向流动,拓展到包括扩大进口、鼓励对外投资的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与多元平衡。积极提升进口和出口层次和质量;通过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是更宽领域的国际循环。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推动跨境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消除“数字鸿沟”,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有序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放,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打造服务贸易开放新高地,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三是更深层次的国际循环。一方面,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仅要加快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相协调的国内规则和制度体系,而且要通过在国内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努力将国内规则变为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重点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并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致力于构建贸易、投资、人才、运输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
四是更加安全的国际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我国在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确保粮食、资源、能源、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五是更加绿色与包容的国际循环。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应深度参与绿色低碳等国际合作,发展绿色贸易,培养绿色动能,这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绿色投资,引导外资进入节能环保、绿色服务等产业,将绿色发展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走出去”。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还体现在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推动多边、区域等层面贸易规则协调,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更多务实合作成果,使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机遇和实惠。
三、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中国及世界发展的需要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需要,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突破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卡点、脆弱点,有利于拓宽经贸合作渠道,畅通国内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增加差异化产品类型,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而且,多样化和高质量的中间品进口,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第二,有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有助于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国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商品、服务、要素和资源市场,消除区域、城乡、行业间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壁垒,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不仅有助于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有助于推动国内制度创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发展新优势。
第三,有助于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制度型开放通过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高标准国际规则对接和协调,深化国内制度改革,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另一方面,制度型开放通过推动国内一系列系统性制度创新,并逐渐将其变为全球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从而深度融入并重塑全球经贸规则,有助于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第四,有助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缓解债务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作出贡献。通过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五,有助于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拓宽国际循环的范围、层次和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可以更高效地促进国内外市场联动,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以国内发展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推动全球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更加绿色和包容的国际循环,有利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四、坚定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出现较大波动。从增量看,未来出口对实际gdp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但从存量看,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人才红利等优势依然存在。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战略和新举措,推动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明显提升。
一是国际循环的地理范围逐步扩大。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在投资方面,近年来,我国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扩大中西部目录鼓励范围,提高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吸引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从成效看,中西部省市引资规模与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个百分点,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
二是贸易和资本双向流动与平衡性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竞争新优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要素,我国商品进口与对外投资获得均衡发展。
三是国际循环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我国大幅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多次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最初的190项缩减至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致力于加快促进技术迭代升级,新增或扩展元器件、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条目,持续鼓励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与政府的产业引导使得外资流入产业结构逐年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快速增长。
四是国际循环的层次逐步深化。近年来,我国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投入运行以来,全国已陆续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自主和集成制度创新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致力于构建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六大领域的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系统性涉及税收激励与优惠,并在多规合一、极简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大大推动了制度型开放。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是主动对接高水平经贸规则、实现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突破。
五是国际循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在跨境资本流动安全方面,央行于2021年底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等制度,结合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手段对国际资本流入实施灵活有效的管理;同时,境外投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境外风险监测分析、加强境外安保问题的对外协调沟通、深入开展国际执法合作等手段,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更为安全稳定的环境。在经贸伙伴地域多元化方面,我国近年来通过广泛参与区域经贸合作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循环的地理范围,贸易与投资多元化进程稳步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经贸增长新高地,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经济安全水平。在支付安全方面,人民币开始逐步发挥国际结算和支付媒介作用。
六是国际循环的绿色和包容性不断增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2)》显示,近年来全球绿色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欧盟、美国发展靠前。“一带一路”倡议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擘画出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联动发展的蓝图。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
五、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虽然面临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仍然有明显提升。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保持清醒,需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第一,加强高质量“朋友圈”建设。通过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wto改革、利用rcep协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途径坚持并加强以多边为主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拓宽全球贸易与投资伙伴范围,提高与主要经贸伙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的规模与深度,维护供应链完整与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推进多领域多要素开放。在坚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自主创新、维护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基础上,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与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作为对外开放重点,进一步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贸易发展,打造服务贸易开放新高地。
第三,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积极申请并签署更高标准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加快推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通过对标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高标准规则倒逼国内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进程;充分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在制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全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rcep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制度创新,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制度性公共产品;充分挖掘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数字货币、金融科技、新基础设施等领域开放发展,为数字经贸新规则的制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四,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巩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和支付媒介功能,为全球经贸支付结算提供更为安全的新方案,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推动全球经济向好发展。一方面,通过拓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网点、推进与贸易伙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进一步完善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与体量等途径,持续扩大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人民币计价与结算比重,发挥人民币在第三国间交易的支付媒介职能。另一方面,在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汇率水平保持适当弹性的基础上,维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推出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更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发挥人民币的储备货币职能。
(作者何秀超 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