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 -jj棋牌

2022年10月08日 06:21   来源:经济日报   
[]
[字号 ]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扬思想旗帜、把握正确方向、聚焦使命任务、加强改革创新,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创造性传播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10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取得新发现,边疆考古、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涉外考古快速发展,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为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

  今年春节,“何以中国”大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展,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的李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一家都很喜欢《国家宝藏》节目,孩子通过观看节目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我们早早预订了门票,带她来近距离感受文明的力量”。

  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社会新风尚,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汲取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的家园。2021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在全球排名居于前列。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仍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

  今年,一款由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文创玩偶“马踏飞燕”成为“网红”。从几年前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马踏飞燕”玩偶,“把文物带回家”已在年轻人中成为潮流。一件件文创产品,架起一座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人们了解文化,让文化融入生活。

  不止于此,近几年,《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作品依靠展现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凭借复活“上元灯会”“洛神赋”等经典场景和意象,纷纷实现“破圈”传播,激发了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青亦看来,这是多年来文化强国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被激发起来的热情和生机。“从宏观环境看,近年来我国从政策上非常重视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创产品创新开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

  文艺领域气象一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回望过去的10年,我国艺术创作繁荣活跃,文艺事业生机勃勃,文艺领域格局一新、气象一新,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节点,一系列重大文艺演出活动唱响了时代主旋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这些重大文艺演出活动既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见证,也创造了艺术丰碑。特别是在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隆重上演,文艺演出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景表演、广场行进、戏剧演出、视频影像等多种手段,用艺术语言讴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将建党百年文艺创作推向高潮,也为繁荣文艺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9月1日,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拉开帷幕。9月11日,由长沙歌舞剧院、长沙交响乐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进行了艺术节展演录制,这部剧以1934年发生在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将军民、长征、英雄、信仰、牺牲、崇高等关键词融入故事主题,感人至深的演绎收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10年来,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竞相涌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演出414场,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话剧《谷文昌》《柳青》、京剧《红军故事》、彩调剧《新刘三姐》等一批优秀剧目广受好评。“我们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推出了一批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艺术精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负责人周汉萍说。

  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努力登高原、攀高峰,不止舞台艺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优秀作品,激发情感共鸣,提振精神力量。

  重大主题作品成为百姓的“精神刚需”,以电视剧为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外交风云》,聚焦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山海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觉醒年代》《功勋》等都引发了收视热潮。现实题材作品一直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创作的主流,比如在电视剧领域,2012年现实题材作品占比达56%,到2021年上升为74%。10年来,现实主义作品记录时代发展,书写人民史诗,让无数观众从好作品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便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10年来,我国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文化服务和产品更丰富、更便捷。文博考古刷屏“出圈”,文创好物琳琅满目,文化场馆人气旺盛,文化下乡如火如荼,线上服务绽放“云端”;我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第一位……这都是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10年来,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介绍,这10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先后出台,有力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构建从国家到村(社区)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戏曲进乡村”等惠民项目深入实施,“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形容,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是“日出江花红胜火”。

  据统计,10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文化市场经营机构达19.1万家,从业人员151.14万人。其中,文艺表演团体有1.6万个,较2012年增长123.2%,全年演出场次达到232.5万场,观众达到9.3亿人次;网络音乐市场规模达到626.9亿元,是2012年的13.8倍。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更多优质文化企业走出国门,越来越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的文化产品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 (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责任编辑:符仲明)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

2022-10-08 06:2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