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暂停了一个多月的北京餐饮堂食恢复,此前上海全面复工复产,烟火气正重新回到这两座超大城市。全国不少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有专家预测,6月份若疫情被全面控制,消费有望“急剧反弹”。
从复工复产的情况来看,排队就餐的队伍出现了,出游的人多了,还有消费者一天下了几十个网购订单。但对于暂停多日的餐饮、美容美发、体育健身等行业来说,或许还需要更大的反弹力度,毕竟很少有人能“报复性”吃饭、理发、住酒店。部分急于回血的商家已启用优惠充值、打包预售等形式,以期迅速回笼资金。这种情况下,预付费这个老问题又冒出来了。
预付费乱象表面看是商家诚信问题,是卷款跑路的商家缺乏契约精神。但分析消费者投诉后发现,纠纷主要来自制度设计漏洞。在餐厅、美容院办过卡的人都知道,能给张实体卡的商家就算比较规范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交钱、报手机号,商家登记就完事,双方签合同的极少。消费者如果办卡数量多,很可能都想不起在哪些店办了卡。如果商家跑路,消费者连该投诉谁都说不明白,自然就成了一笔无头账。
针对这个问题,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上线了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收录了各部委及各省制定的约500个合同示范文本,内容涵盖美发、健身、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如果这些合同能落实,不敢说消费者权益能得到全面保护,但至少商家不能明目张胆地挖坑,消费领域的预付款难题能因此解决不少。
以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2021版《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为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培训机构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收取费用,预收费须全部进入培训机构收费专用账户,并通过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全额纳入监管范围。现在大型校外培训机构基本都以示范文本为基础与学员签订合同,消费者权益有了基本保障。
合同示范文本库的本意是让消费者参照使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合同大多由经营者一方提供。要想让示范合同成为双方契约,起到维护交易秩序的作用,除了应将文本公布出来,还要以更有力的措施在适用范围内推行使用,让合同“长出腿”、走进经营场所。这一点,单纯靠商家自觉可能不太现实,还需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引导督促商家使用合同,同时建议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信商家口头承诺。大额交易如果不能提供合同,消费者应尽量选择不办理。
目前公布的合同还存在版本陈旧的问题。比如,部委制定的97个示范合同中,一半以上是2004年以前制定的,距今已有18年,存在滞后于市场的情况,老合同或许接不住新消费。合同签约、履约本是市场行为,但互联网平台上,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力量对比悬殊,需要一定的引导,避免过老的合同、“拉偏架”的合同影响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契约关系。如今,消费反弹之下,消费者真真切切地掏出了钱,商家要想接住,就得拿出让消费者放心的举措。报复性消费反弹总会过去,最终还是要回到拼产品、拼服务的基本盘上。有能力的商家可以在示范文本的基础上升级服务。待冲动消费的潮水褪去,只有那些被认为可信赖的经营者,才更有可能等到消费者的“再来一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