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眼下,春耕备耕正由南到北陆续展开,北方开始备种备肥,南方开始施肥打药,农资购销逐步进入旺季。
今年,农资供应能满足春耕需求,主要化肥品种供应稳定。不过,化肥价格仍高于常年水平。以2月6日为例,尿素批发价同比上涨6.4%,磷酸二铵、复合肥均上涨5%以上,氯化钾上涨4.2%。目前,春耕用肥高峰期还没到来,价格还存在波动的可能性。着眼当前和长远,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很有必要。
农资是农业的物化投入,涉及种植业的化肥、种子、农药以及畜牧业的饲料、兽药等。如今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阶段,粮食作物的农资投入占整个生产投入的28%以上,园艺作物、畜禽养殖的占比则更高。尽管近年来部分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总体低于农资价格涨幅。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已成为影响农民务农增收的最大因素之一。
农资保供稳价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产品供给。中央财政2021年、2022年分别下达200亿元、4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目的就是缓解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种补贴没有直接干预农资和农产品价格,也没有扭曲市场机制,不失为农资保供稳价的一种探索。今后,要完善农业补贴与农资价格联动机制,明确联动条件和范围,适时给予补贴。
化肥是农资保供稳价的焦点,减氮、控磷、增钾是科学施肥的趋势。我国氮肥产能充足,磷肥也能自给,钾肥则大部分需进口,且集中在少数国家。化肥生产离不开煤、电、气、硫磺、磷矿石等能源和原料。2022年,受俄乌冲突等影响,全球钾肥一货难求。2023年,外部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正当其时。
首先是产能。只有产量充足,价格才会稳定。应充分考虑化肥产品支农属性,稳定化肥生产企业的要素供应,在电价、用气、购煤等方面,给予化肥生产企业倾斜支持。在符合环保、安全生产等要求的前提下,推动企业缩短停产时间,提高产能利用率。要部门和地区联动,重点解决钾肥挖潜扩能、硫磺等原辅料保供等问题。
其次是储备。化肥始于工业、用于农业,淡旺季分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淡储旺供”调控体系,淡季收储、旺季投放,发挥“蓄水池”作用,缓解供需矛盾。同时,帮国家化肥商业储备承储企业解决生产方面的实际困难。相较于氮磷,钾肥更易受国际市场影响。2014年,我国建立了钾肥国家战略储备。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完善钾肥储备机制迫在眉睫。
再次是流通。优化供应链有助于降本增收,畅通干线运输和末端流通同样重要。供销社系统是农资供应的主力军,一些省份的供销社送货下乡,河南省供销社酝酿组建全省重要农资采购联盟,这些压缩流通层级、提高流通效率的做法都是有益探索。从农民的角度来看,适度规模经营或委托农业服务主体代耕,都可以实现集中采购,降低成本。
此外,规范农资产品市场秩序也必不可少。现在,农资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地方有机肥难以推广,一个原因是质量不过关的有机肥以低价占据市场。要发挥农资打假作用,既规范秩序、净化市场,也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生产出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
从总体来看,今年农资保供稳价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农资生产企业对稳定产能有预期,各地稳定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的举措实。政策调控手段多样,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日益成熟。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民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意识提高。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之年,有能力做到稳农资从而稳农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冯虎)